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戰略規劃
傳媒行業經歷了報業集團化、廣電產業集團化兩個發展階段,目前正大舉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階段和公司治理階段。
在中國傳媒行業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傳媒企業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是獲得更大發展的關鍵所在。
1.未來發展戰略和企業定位
2.業務組合戰略
3.業務競爭策略
4.品牌規劃和品牌提升計劃
5.新聞出版企業跨區域擴張策略
人力資源管理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早已將傳媒推入企業的行列,其人力資源管理也應緊隨而動。作為企業經營的國外傳媒,早已形成一套成熟而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而國內傳媒單位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引進人才多靠主觀,缺少科學考核;使用中人員身份不同而帶來待遇不公;官本位意識嚴重;經營與采編人才兩極分化。為此,傳媒單位有必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
仁達方略管理咨詢公司為傳媒行業提供的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服務主要包括:
1.企業人力資源戰略規劃
2.崗位分析、崗位職責設計與職業發展規劃
3.崗位評估、薪酬體系設計與績效管理體系
4.長期與短期激勵設計
5.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流程
公司治理結構改革
傳媒行業出現了新的技術平臺,贏利模式不斷發生變化,一些有經濟實力的傳媒集團蓬勃發展,在中國政策鼓勵傳媒行業上市的環境下,大量有實力的企業紛紛走向了資本市場。但是,行業內的整合并未給中國傳媒帶來實質性突破,傳媒行業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緩慢。由于產權制度問題,集團公司內部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未真正形成。隨著傳媒企業的不斷上市,相應的治理機制也亟待完善。
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咨詢包括:
1.股權結構的治理
2.股東大會制度的治理
3.董事會制度的治理
4.董事制度治理
5.監事制度與治理
6.債權人與公司治理
7.公司章程與治理
仁達方略管理咨詢公司為傳媒行業提供的其他咨詢服務還有:
—品牌管理咨詢
—企業文化建設咨詢
—企業改制等
傳媒業的發展
傳媒業是社會信息傳播的媒介,在我國,傳媒業長期被賦予喉舌功能,被認為是意識形態,行業政策性壁壘嚴密,行業準入限制異常嚴格。改革開放以來,傳媒的事業、行業到產業性質的定位,折射出國人對傳媒屬性的變遷。1995年,我國傳媒業出現根本變革,傳媒的投資主體開始從政府轉變為媒介自身。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從禁止到限制,從限制進入到部分領域鼓勵參與,國家對民營傳媒的政策逐漸在松動。
改革開放20余年,傳媒業的發展方向是非常明確的,該產業正在發生兩個主要的轉變:一是傳統的媒體經營理念正逐步為現代媒體信息服務理念所取代;二是媒體在堅持原有的宣傳部門和事業單位的角色的同時,向獨立運作的企業靠攏。在改革開放與信息革命的雙重背景之下,中國的傳媒業正發生著“回歸”與“飛躍”的雙重變革:一方面是從事業向“產業”的回歸,傳媒企業在發育過程中同證券市場及民間資本的融合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在傳統業態與管理模式的定位都面臨著來自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挑戰的背景下,傳媒業正在發生著真正的“飛躍”,而這種“飛躍”正是以產業化的“回歸”和資本市場的繁榮為支撐,脫離了原始積累的增長模式,充分運用資本運營的手段,將傳媒業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縱深處,真正發揮了最具震撼力的產業特色。
目前中國的傳統傳媒機構大多為國有事業單位性質,還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傳媒企業。因此嚴格來講,我國傳媒企業還很不規范。但2004年中國傳媒業的發展,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的傳媒業也正走上產業化發展的規范道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2004年,真正意義上的媒體企業開始出現,而這一群體勢必會越來越大,傳媒也將真正成為一個產業,因此2004年可謂是中國傳媒產業的關鍵年。
對行業的認識
中國傳媒產業化運作歷史最長不過五六年時間,大多數操作行為處于自發和探索的階段,還沒有形成規范嚴謹的產業運作規程。不夠完整充分的企業運作使一些傳媒經營的基礎數據和其他運作依據嚴重缺失,無法滿足媒體投融資、并購、股份制改造等產業化運作的需求。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媒體要進行科學決策,必然需要專業咨詢公司的智力支持,尤其需要高水平的服務機構為媒體的投融資、企業化經營提供增值服務。
當前中國傳媒業發展的一個大趨勢是走向市場化,即使體制層面不能實現徹底的市場化,在經營層面也不得不面對市場。傳媒機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這對傳媒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挑戰。面對市場,傳媒機構本身的運作將進入一個管理專業化的階段,這需要有更多的職業傳媒經營管理者來掌控一個傳媒的運作,缺少復合型的傳媒職業管理者是傳媒機構在走向專業化管理過程中不得不面臨的瓶頸問題,要實現專業化管理,必然要依賴外部提供的專業化咨詢服務。
2005~2008年將是中國傳媒產業的起飛期,而2005年則將是中國傳媒產業改制與轉折起飛的重要年頭。中國傳媒產業能否在中國社會經濟引導和解決、服務人民文化消費需求上發揮自己獨有的作用。穩健發展、在傳媒產業國際競爭加劇、國民消費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前進,能否在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問題的
暫無資料